“收魚了!收魚了!”伴隨著此起彼伏的吆喝聲,一尾尾肥壯的石斑魚、金鯧魚在網箱里跳躍,漁民們一網接一網地將魚稱重裝船,就等著賣個好價錢。
矗立在海面上的大船宛如一座“海上堡壘”,它的名字叫“澎湖號”,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(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)主持研發(fā)。
“‘澎湖號’是我國首個半潛式波浪能養(yǎng)殖旅游平臺。”廣州能源所海洋能研究室研究員盛松偉近日在接受《中國科學報》采訪時介紹,“未來,我們將依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鷹式波浪能發(fā)電技術,努力突破海上可移動多能互補平臺大型化、規(guī)?;瘧孟盗须y題,服務遠海島礁和海上開發(fā)活動綠色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”
波浪能發(fā)電
然而就在不久前,他們剛經歷了驚魂一刻。
“當時,海上風力達7級,幸虧我們反應及時,將預先掛好的備用系泊錨鏈收緊,‘鷹式一號’才沒有被大海卷走。”盛松偉回憶道,“鷹式一號”到達投放點后,按設定程序拋錨、下潛、調浮態(tài)、調負載,最終在波浪的推動下成功發(fā)電。
早在1979年,廣州能源所就開始進行波浪能轉換研究,40多年來傾注了5代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。其間,波浪能轉換研究經歷了從近岸到近海再到遠海的過程,波浪能發(fā)電裝置也完成了從岸式到漂浮式,再到為偏遠海島并網供電的升級。
盛松偉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:“當年剛好趕上岸式波浪能發(fā)電裝置向漂浮式波浪能發(fā)電裝置迭代的時期,我們希望從國外引進一臺波浪能發(fā)電裝置,卻遭遇技術封鎖。最困難的2006年團隊只剩3個人。”
打造“藍色糧倉”
盛松偉從中發(fā)現,海上養(yǎng)殖要從近海走向遠海,裝備必須解決以下3個關鍵問題:一是在風浪大的外海海域,抗風浪能力差;二是能源供給匱乏,無法為漁業(yè)機械化設施提供電力;三是缺乏搭載人員、設施和物資的穩(wěn)定平臺。
“澎湖號”長66米、寬28米、高16米,工作吃水12米,采用鋼結構加軟體網結合形成養(yǎng)殖水體,可提供1.5萬立方米養(yǎng)殖水體;搭載可再生能源裝機120KW,其中波浪能裝機60KW、太陽能裝機60KW,能源自給自足,全部來源于海上可再生能源。
“在清潔開闊的海洋環(huán)境中養(yǎng)出的魚口感好、品質接近野生,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。”日前,在“澎湖號”收魚的漁民說,去年“澎湖號”養(yǎng)殖的金虎斑全部售往香港并得到客戶認可,今年收成可期。
與風浪正面“較量”
2020年一次遠海試驗,盛松偉一行4人剛把裝置投放到海上,就來了臺風。調整完裝置后已經是凌晨2時,他們直接被困在了裝置上。“考慮到早上風浪可能更大,我們找來一艘漁船,每人身穿兩件救生衣,從實驗裝置的側面跳上漁船,才得以安全回來。”
海上天氣變幻莫測,如何在惡劣環(huán)境中保障發(fā)電平臺的安全?為此,盛松偉團隊研發(fā)了“恒張力錨泊系統(tǒng)”,先后獲得中國、美國、日本等國的發(fā)明專利授權。該技術大幅提高了發(fā)電平臺抗擊臺風的能力,可實現平臺長期駐海運行。
這一切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實踐摸索。“科學家思維與工程師思維不同,需要兩方面同時兼顧、二者有效結合才能實現由方法到產品的轉型。”盛松偉感嘆道,“科研院所初步實現了從0到1,但如何實現從1到10000,讓技術真正服務經濟發(fā)展,還需要很多探索。”